本文摘要:摘要現代大學開放式管理模式的興起,給了女大學生更多的交往空間。但受社會層面經驗尚淺、有效防范性侵害理論基礎知識薄弱等限制,往往首當其沖成為犯罪分子的危害對象。鑒于大學生性侵害包含暴力型侵害、脅迫型侵害、網戀型侵害、社交型侵害等類型,同時受
摘要現代大學開放式管理模式的興起,給了女大學生更多的交往空間。但受社會層面經驗尚淺、有效防范性侵害理論基礎知識薄弱等限制,往往首當其沖成為犯罪分子的危害對象。鑒于大學生性侵害包含暴力型侵害、脅迫型侵害、網戀型侵害、社交型侵害等類型,同時受社會、法律法規等層面問題的影響,事后保護和關愛不足,直接導致了二次傷害。因此,探尋大學生性侵害防治理論基礎知識,并通過對有效實施手段加以研究,成為規避大學生性侵害事件發生的關鍵點,對有效防治大學生性侵害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性侵害;防治;理論基礎;實施路徑
大學生性侵害是現代大學管理模式下的漏洞,嚴重危害了大學生的人身健康安全,一旦處置不當,還會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1]。通過深入調查和走訪,整合分析大學生刑事案件數據,深刻剖析案件發生特點,結合案件發生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防治性侵大學生刑事犯罪,對有效預防和懲治性侵大學生的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理論基礎;此外,還就大學生性侵害防治實施路徑進行了創新,以為有效預防和懲治性侵大學生刑事犯罪提供參考。現就大學生性侵害防治理論基礎及其實施路徑分析如下:
1大學生性侵害防治現狀
1.1沉默遮羞型
某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的研究結果表明,超七成性侵案件發生在校園;其中熟人作案占68%,經律師辦理的刑事案件中,九成為熟人案件,犯罪嫌疑人多為鄰居、同村村民、父母同事。事發家庭多為再婚家庭、單親家庭、父(母)親服刑,且以母親的職責缺位為主。城鄉發生的案件中,廣大農村地區為高危地帶,超過70%的性侵害案件發生在校園。辦案環節,對幼女的二次傷害問題較為突出[2]。一方面,因金錢私下解決、多次對受害人詢問細節、周圍異樣眼光等,使受害人均選擇沉默,也使案件調查取證舉步維艱。同時,因熟人作案,使得當事人自覺無顏面對,且無法接受;選擇隱瞞不報或中途撤訴等,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1.2防治欠缺型
社會層面(包括公益性組織、家庭、學校等)缺乏一套多方面、多層次、社會多機構聯動防治大學生性侵害的有效機制。因社會層面將其歸為一兩個女大學生受侵害的問題。缺乏一個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心理知識、社工知識的人或機構來幫助這個特殊群體擺脫困境。對大學生性侵害的幫助僅僅停留在教育層面,缺乏心理服務、庇護中心、經濟援助、體恤安置、法律援助等關鍵點[3]。因社會、家庭中關于性的渠道獲取較少,導致女大學生自我防御技能及防范意識不高,甚至絕大多數高校都沒有舉辦自護教育等專題講座,這些都給了犯罪嫌疑人可乘之機,最終引發悲劇。
1.3取證困難型
鑒于犯罪分子受到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侵害案件多發生于犯罪分子觀看淫穢視頻后,他們產生性侵沖動,加上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導致悲劇發生。在大學生遭受性侵害后,很多受害人不知所措,且調查取證中的反復詢問也增加了受害人的心理負擔[4]。
2大學生性侵害防治理論基礎
在大學生中開展預防性侵犯教育,成為防治大學生性侵害的有效方法。然而,多數學校不僅對性侵害教育的認知一片空白,就是對待國家規定的性教育課程的態度也極為敷衍,放任學生將課本帶走自己觀看或直接不發課本。學校、家庭教育在大學生性侵害防治上的缺位,導致性侵在校生案件的發生。在長達一年或幾年的時間里,受害人反復遭受侵害,她們害怕、討厭,卻默默忍受,諸多問題均表現出學校對大學生預防性侵害教育的嚴重缺失。鑒于大學生性侵害包含暴力型侵害、脅迫型侵害、網戀型侵害、社交型侵害等類型,同時受社會、法律法規等方面問題的影響,事后保護和關愛不足,直接導致了二次傷害。性教育作為一門特殊而不可或缺的課程,是性侵害防治理論的基礎。
大學生性侵案呈逐年上升趨勢,不僅僅是男女比例失調下的通病,而且是學校管理缺位及“師源性”師資考核、師資教育缺失的關聯性產物。在大學開展人身安全教育、預防性侵害教育;強化學校管理和監督,成為預防和杜絕侵犯學生權益行為發生的關鍵舉措;開展常規性學校人身安全檢查評估活動;應將大學生安全和人身保護教育納入家長、學校配套體系,構筑“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大學生安全保護網絡。多維、科學、適度的教育,以專業教師隊伍滿足性教育的需要,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成長[5]。
3大學生性侵害防治創新實施路徑
3.1預防性自護教育
自護教育是有效預防大學生性侵等違法犯罪行為發生的教育項目,立體預防布局中,協同公、檢、法、家庭、婦聯、共青團等多方為自護教育提供組織保障。發揮司法機關的業務職能,在大學生中開展普適性教育,聘任具備辦案能力、法律講堂知識、與學生能和諧相處的司法干警巡講員,深入學校、農村、社區等場所,開展預防性侵害巡講活動,以豐富大學生的性侵害防治知識,善用“大學生法治教育基地”“模擬法庭”等平臺,以性侵害案例實證分析并向大學生傳授自我防范技巧,以使大學生在事發時有能力進行自我防護。
3.2法治教育進校園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將法制教育作為教育基礎工作的核心環節,并正式納入考核范疇。從性安全警示—性知識、性安全教育—依法監護—性侵害上報機制—事后人文關懷等流程化管理層面出發,將其正式納入大學生教學內容;防止不報、瞞報情形發生,最大限度地保護被害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對“師源型”等性質惡劣的性侵在校生案件,應對涉事教師予以嚴肅處理并開除公職[6]。
3.3文化社會環境凈化、有序政府應加大文化監管部門的執法力度,有效懲處違法經營色情書刊、涉黃涉暴音像制品、黑網吧等,凈化網絡文化環境,確保社會穩定有序。同時,不可忽略舉報機制,以打擊涉黃涉暴網站,避免惡意傳播。開展隱患排查,營造安全有序的社會環境,為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公安機關應加大對賓館等住宿場所的監管力度,對違規經營者予以嚴厲懲罰,盡早消除隱患。
3.4合作機制下的心理咨詢服務在大學生性侵害中落實防治措施,需由政府出面購買心理咨詢服務,做好受害人的心理疏導工作,切實解決司法實踐中的心理咨詢“外憂”困境,公檢法通過建立和完善跨部門合作機制,為受害人提供隱私保護、專業心理疏導、現實狀況救助等幫助。
3.5救助援助等渠道建設為有效開展受害大學生救助援助工作等渠道建設,公檢法須做好對受害大學生的救助工作,并確保其符合救助標準;申報內容和材料,協同政法委、共青團、民政、關工委等做好對受害大學生的救助工作,以其理論基礎提高救助效率。同時,加強對性侵案件中當事人的法律援助工作監督,檢查和評估法律援助機構服務質量,對違規的進行嚴肅處理。發揮社會層面的法律救援,通過組建大學生法律援助專業律師團隊,并指派熟悉大學生身心特點的律師為其提供法律援助。
3.6加大懲處力度
一方面,要求司法部門在社會層面加強監護權法律宣傳,鼓勵群眾對大學生性侵害等違法犯罪行為進行舉報等;定期舉辦大學生司法工作人員心理咨詢培訓,有針對性地對當事人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提前介入,全程跟蹤,確保被害人在訴訟全程和后期的觀護、疏導不缺位。
司法論文投稿刊物:《法制博覽》雜志創刊于1985年1月,由共青團山西省委主管、共青團山西省委和山西省青少年犯罪研究會主辦,國內統一刊號:CN14-1188/D,國際標準刊號:ISSN2095-4379,郵發代號:22-80。本刊征稿范圍以法律法學類為主,各交叉學科為輔。
綜上所述,通過在大學生中建立健全的校園性侵害防治體系,能解決當前我國對性侵害僅停留在事后處罰上而缺乏對相關管理責任人的追究問題;該體系的建構,是制度環境上的不斷反思和改善;彌補校園性侵害防治制度建設的漏洞;通過建立有效預警機制,警醒潛在的罪犯,減少此類案件的發生。由此,在大學生性侵害理論基礎和防治上著手,通過制度化建設的漏洞,確保校園環境安全,做好制度建設、教師培訓和資源整合工作,切實保障大學生的人身安全和基本權益。
參考文獻:
[1]步凌燕.高校社交型性侵防治機制研究[J].法制博覽,2018(36):49.
[2]楊秀芬.從貞操文化談性侵害和性教育[J].中國性科學,2018,27(6):143-146.
[3]韓娟美,郭偉杰,梁瀟,等.女大學生性觀念與性侵害防范意識的關系[J].黑河學刊,2017(2):190-192.
[4]徐方潔,馮鑫苗,王巧利.大學生網絡色情侵害的刑法保護[J].山東青年,2019(6):290-292,294.
[5]吳迪,吳希文,鄧詩揚,等.調查川北醫學院大學生對男性被性侵害的認知程度[J].智慧健康,2019,5(27):33-34.
[6]張金健,陳紅.江蘇高校校園侵害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9,40(11):1745-1748.
作者:向璐1,2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bj-ticket.cn/zflw/26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