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2018年8月19日至9月8日,我有幸參與了北京電影學院2018年度數字技術背景下的國際化電影創作與電影教育模式培訓團,全團一行12人先后在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及其洛杉磯實習基地,以及查普曼大學道奇電影學院進行了為期21天的暑期培訓,深入考察了兩校的電影
2018年8月19日至9月8日,我有幸參與了北京電影學院2018年度“數字技術背景下的國際化電影創作與電影教育模式培訓”團,全團一行12人先后在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及其洛杉磯實習基地,以及查普曼大學道奇電影學院進行了為期21天的暑期培訓,深入考察了兩校的電影教育、管理模式以及美國的電影工業化體系。通過學習我受益匪淺,不僅學習了數字化背景下美國電影工業的流程,還讓我從實際了解到美國電影教育,特別是美國制片專業的學科定位、專業建設、課程構建、招生考核方式以及實習就業等等,對相關專業建設、學科發展都大有裨益。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電影制片人的重要性日漸突顯。
所謂制片人中心制,就是指把項目的核心控制權集中在制片人的手中,包括以導演為核心的藝術創作團隊和以制片人為核心的管理團隊,兩個團隊交叉形成的矩陣式結構,是一種貫穿團隊協作原則、科學制片流程的以實現社會與經濟價值的機制。相較于美國電影由上而下精確的產業鏈,中國電影缺少的不僅僅是制作的工業體系,更為稀缺的是專業制片人的人才儲備,同時專業制片人才與電影產業的協同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美國電影制片專業的培養具有獨特性和優勢性——密切協同和互動教育,提供了觀察產業持續化發展的典型實例,從中也可以觀察到電影院校是如何利用美國電影工業的優勢、如何保持其與行業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未來制片人的定位。具體啟示如下:
一、美國電影產業、電影市場
(一)標準化與工業化
電影作為文化藝術產品,在美國的工業標準化下,其管理、模式、流程提煉得更加規范化、精細化、準確化。目前美國電影工業十分成熟,包括流水線管理、細致分工合作、精準化營銷、各司其職并行推進;整個產業已進入類“后工業化時期”,產業鏈不斷進化——產品類型明確、觀眾接受成熟、習慣性消費多、影院窗口體驗強、賣品食品等衍生環節發展喜人,放映端品牌更趨多元,突顯影院各自特色。在美國好萊塢電影工業中,最為核心的便是制片人中心制,世界頂級的編劇、導演和演員等電影人齊聚好萊塢,在影片制作的“流水線”生產流程中各司其職,從事其最擅長的領域,充分發揮“1+1>2”的效力,從整體上對好萊塢的影片提供質量上的保證,F代工業的基礎之一便是分工的細化,每一個環節做到最好才能使得整體更完美。
在當前美國電影工業的分工中,除了有專門的選角指導,還有諸如預告片公司(打破行業壁壘,突顯視覺效果,制作優質的類似電影效果的預告片),海報設計公司等,在一個項目的每一個環節都各司其職,發揮各環節最大的專業優勢。在好萊塢大電影公司內部,也有著細致的分工,以華納兄弟為例,其旗下有七大業務部門:影視家庭娛樂集團、電影集團公司、電視集團公司、集團公司消費者產品部、DC娛樂公司、電影制片廠和舞臺演出公司。
其中,影視家庭娛樂集團下設6個分公司:家庭錄像公司、數字發行公司、高級數字服務公司、互動娛樂公司、技術運營公司和反盜版運營公司。以互動娛樂公司為例,該公司負責開發和啟用適用于多種終端和平臺的游戲內容,下設包括華納游戲在內的七個游戲開發公司,不僅負責為華納兄弟互動娛樂公司開發游戲,同時還承接第三方客戶的游戲開發項目。從版權到衍生品,從電影到電視、舞臺劇、游戲,每一個階段環節都有著十分細致的分工,保障大電影集團這艘巨輪平穩前行。
這樣的行業現實狀況,也要求電影教育特別是本科(專科)的電影教育更偏向于職業化技能培訓,以產業內不同工種的現實需求為導向,具有精細化、精準化和規范化等特點,使得畢業生能勝任現存的好萊塢電影的標準化實操和管理工作崗位,確保課程與工作內容精確接軌,包括職業習慣、行業標準等等。此外,這也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使合作更加規范、更加有效!
1.個性化與多元化
盡管美國以好萊塢大工業、大片廠的運作體制為基礎,但旗下也強調個性化、創新性(鼓勵創新、包容多元):在大而全的完備堅固的電影工業體制下,鼓勵、催生、孕育獨立、先鋒、個性的作品和實體。華特迪士尼在2006年斥資74億美元收購了皮克斯公司,鞏固了其在動畫故事片上的絕對領先地位,同時,皮克斯的加入也為傳統迪士尼動畫品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皮克斯用電腦技術(CG技術)制作生產了《玩具總動員》《頭腦特工隊》《尋夢環游記》等作品,深受觀眾的喜愛,先后獲得了奧斯卡、金球獎等國際獎項的提名與獲獎,更重要的是為華特迪士尼公司帶來了可觀的票房收益。
2009年,華特迪士尼又以42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漫威漫畫公司,向男性觀眾市場進軍,充分利用漫威漫畫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項目開發,制作生產了《鋼鐵俠》《復仇者聯盟》等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巨大票房收益的超級英雄系列電影。以華特迪士尼為例的好萊塢大電影公司在堅持自身核心業務的基礎上,以創新和多元的思維進行戰略布局,鼓勵創新,追求多元化,積極向產業鏈的各方向進行拓展,不斷擴大其商業版圖。此外,好萊塢還倡導“分清工業體制與電影美學”,甚或渴求兩者相生相長——在電影工業發展過程中不忘電影美學的承襲與發展,譬如,電影作為綜合藝術,美國電影創作中的技法和美學也善于、脫胎于、沿襲于其他傳統藝術形式的光、色、感染力等手法,好萊塢依靠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和高質量的人才儲備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和美學突破。
2.傳承與創新美國電影工業善于融合與創新,擅長打造、積累和運用一個個套路、模式來延續經典,進而復制再造。還在成功的套路的基礎上,善于分解、細化、推廣,成為標準化、流水性化的實操“指南”,從而更好的把控、降低風險。其藝術創作與商業機制的有機結合也促使管理者,特別是制片公司CEO、制片人要有很強的市場了解度、市場判斷能力、市場洞悉力,成為一個視野開闊,有廣博人脈和資源的高手,同時這些制片人還要有好萊塢歷練、了解工業流程、懂得藝術鑒賞的能力,這些也是培養電影制片教育人才的高標準、大目標和首任務。
二、電影制片教育與行業密切互動
歐美高校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設置電影相關的專業,80年代制片專業出現于洛杉磯的電影院系中,例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南加州大學(USC)和美國電影協會學院(AFI),使得電影教育與好萊塢電影工業之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為其與行業密切互動的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礎。
(一)直面產業現狀與趨勢
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中,美國的電影教育特別是制片教育直接面向產業現狀,在講授中會花大量時間培養學生們熟悉行業流程,講解行業標準,甚至按照行業實踐情況來組織課程。學院聘請了一些業界的著名人物擔任兼職教師,包括投資人、制片人、監制、律師、經紀人、導演、演員等,他們還會幫助學院建立課程大綱,輔助教學過程。
這些兼職業界教師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個行業,學院會經常舉辦一些專業性聚會,讓這些兼職教師之間互相認識。制片課程的老師,多數是來自一線的專業人士,為了方便這些業界導師的工作安排,課程也會靈活調整:有固定的課程計劃,但有時一些業界的制片人需要完成自己的項目則無暇授課,就會進行一些課程調整。課程內容相對穩定,但關鍵是教學內容要吻合當前文創產業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電影教育與好萊塢之間形成了較為緊密的產學研融合的知識關系;另一方面,一線電影人參與教學,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人脈資源,這為學生未來成為優秀制片人打下了基礎。除了芝加哥的培訓,在洛杉磯實習基地的培訓環節,我們先后還到訪了尼克國際兒童頻道,BuddhaJones預告片制作公司,參觀了華納影業,了解了這幾家知名企業的文化理念和運營機制?梢姡ゼ痈绺鐐惐葋唽W院的影視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設施均是根據行業實際情況來進行設計的,學生在學校內可以使用影視制作中心,其置景工作坊、攝影棚、錄音棚等設備全部符合行業標準,學生們經過訓練之后可以迅速地在實習基地及影視公司開始工作。
(二)對接市場需求與發展
在美國電影制片教育體系中,藝術學碩士(MFA)占到了較大比重,例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戲劇、電影、電視和數字媒體學院”以錄取研究生為主。藝術學碩士屬于實踐類的學位,它并非依據一篇畢業論文,而是依據一些藝術作品,可以是視覺作品、劇作或影片。制片教育中一部分傾向于強化學生的“創業”精神和“盈利”能力,此外還設置了商業、時間知識方面或文化管理方面的選修或必修課。
學院會提供學生到行業內實習和工作的機會,例如,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還專門有負責給學生做實習工作匹配的教務人員。教務人員會分類整理信息、細化信息,對接起“學生”和“實習機構”:一方面,教務人員會定期向學生推送各類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學院還會為符合要求的學生寫實習推薦信,推薦優質學生。此外,我們還了解到學校的一些短期的實習項目,如制片專業每年與西南偏南電影節的合作、在邁阿密、愛丁堡、巴登符騰堡等地的小學期等等。這些實習項目有助于拓寬學生視野,了解多元文化并培養全球視野。
(三)積極開拓合作與共贏
電影作為一項依靠各個細分工種分工協作完成的項目,“合作”至關重要,同時,制片人作為協調各部門工作的重要角色,對其的培養核心之一便是“合作”,在培養過程中強調耐心、專心、勤奮及溝通對于合作成功的必要性,這就要求學生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多元的教學環節中,特別是合作教學模塊,不限于課程內簡單的小組作業,而且在課程設計上要求不同專業,甚至不同學院的學生共完成教學任務。雖然這種課程設計會帶來許多院系之間協調和學生管理的問題,但好處顯而易見,既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也能加強學生交流(不少學生因此找到了職業生涯中的長期合作伙伴),模擬行業工作方式,從不同的專業中挑選學生組成臨時的實踐攝制小組,在練習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能極大的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使得學生在學院里就能夠形成良好的行業慣性,為其將來真正走向行業第一線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技術革命與跨界融合背景下制片教育的發展
當下,新技術在更迭,觀眾口味在變化,內容要求更高。因此內容要更好看,更創新,更具吸引力,同時投發產品的渠道和載體要更即時、更貼近習慣。此外,電影還在與其他娛樂形式競爭。所以,面對新技術、如VR、AR、互聯網+,以及Netfilx、Youtube等新形態陸續登場,對于電影制片教育來說也是新的機遇與挑戰,制片人要有更強的內容控制能力,才能超越媒介平臺壁壘。在這一趨勢上,本次培訓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專門請了相關方面的專家進行介紹。在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的洛杉磯實訓基地,美國VR和AR的研究專家KarenLoop教授認為電影的長片未來體現在:1.VR的產生與體驗會吸引部分電影受眾,改變電影的放映與觀看模式;2、電影與游戲之間的界限會變得模糊;3、目前已出現電影屏幕變成LED屏幕的趨勢,使得電影影像的指標得到較大提升;4、互聯網平臺對傳統長片電影有較大沖擊,未來將對電影的制作與運營模式產生較大變化;5、各國對于電影行業的支持力度加大,對美國本土電影制作產生了一定的壓力。這些理念為我們打開了更多維思考的空間,以探究電影形態的未來,電影生產的未來,應對電影制片的未來和消費方式的未來。
四、對中國電影制片教育的啟示
隨著電影產業化的推進,中國電影工業體系雛形已初顯,電影制片人的地位也在逐步提升,電影制片管理的教育越發重要。作為亞洲最大、世界前列的電影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強調“單科指向多科協同”的學科定位,這也標志著我國電影人才培養從電影本體、電影技法,向運作管理、產業管理等多維度進行了拓展。因此,電影教育的培養方向也應從電影理論向著制片、營銷等領域縱深發展,以匹配當前全球化、工業化、多元化等趨勢的發展方向。未來的著力點包括:
(一)完善與融合
美國電影工業是市場化一步步發展過來的,是自我修復、自我完善、全面進化的系統工程,且定位明確,具有一點多面,立體的氛圍。而我們應盡早完善、梳理符合國情的電影業特色機制,配置優良的行業要素,促進電影強國建設。電影教育與電影產業的發展互為映襯、協同共贏的,在這一完備的電影生態體系構建中,電影教育尤其是電影制片人才的培養也是與整體產業鏈融為一體的,而不是閉門造車,其教學內容也應十分吻合當前文創產業的發展趨勢。美國電影制片專業的授課除了含有電影理論的知識,還融入文娛產業與創意項目開發的知識;學生必須學習電影運作的每一個環節和運作規則,從一個電影概念生發到設定全球發行的策略和市場推廣的方案;學習的課程應包括娛樂工業史、經濟學、法律、片場管理、制片預算、投融資、獨立制片、市場營銷等等。
此外,教育還時刻關照行業動態,與產業形成有機的互動和關聯,如整合業界資源,參與行業實踐,增加業內精英等等;因此,教育要結合國家實際情況,關注技術的革新和全球化的推進等新形勢。隨著產業化、新技術、跨界融合,當下電影制片教育已經開放辦學,既要有精英教學的傳統特色,也要善于與其他藝術教育的高校、其他相關的學科合作,實現協同共贏的創新辦學機制,通過一點、多面,立體的培養模式,契合中國電影發展的未來趨勢,盡顯行業的后發優勢。
(二)跨界與協同
洛杉磯不僅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中心,也是電影制片教育的中心,更是電影教育與電影產業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發展的重要結合點,二者相輔相成,電影教育為電影產業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電影產業在電影教育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電影教育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特點,產業與教育的有機融合至關重要,洛杉磯“產學研”平臺的建設和完善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成功經驗。因此,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國國內的“產學研”平臺也有利于我國的制片教育向著“產業-教育”有機融合、協同共贏發展。
影視論文范文:文學作品與電影改編之間的關系
這篇文學論文投稿發表了文學作品與電影改編之間的關系,經過改編的文學作品拍成電影,電影的表現形式更為現代, 蘊含的內容也更加多元化。而二者之間和存在非常復雜的聯系,文學作品的重要構成部分卻一直存在正確的認識和明確的定位。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bj-ticket.cn/wslw/2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