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這篇檔案管理論文投稿發表了檔案概念泛化的表現特征和原因,隨著新的歷史階段的到來,習總書記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篇檔案管理論文投稿發表了檔案概念泛化的表現特征和原因,隨著新的歷史階段的到來,習總書記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檔案的概念化就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理性認識檔案概念為檔案事業發展提供研究基礎。
關鍵詞:檔案管理論文投稿,檔案概念,檔案文化服務
一、檔案概念泛化的表現與特征
1.檔案概念泛化的表現
檔案概念外延的拓展,是檔案概念泛化的主要表現。這種拓展從與檔案關系的緊密程度看可分為三種情況。即和真正意義上的檔案有一定關系的、毫無關系的和基于檔案文獻或檔案信息的“檔案”概念。而不同的媒介傳播類型又將這些泛化的檔案分為視節目類、廣播節目類、圖書雜志類和引用檔案。引用檔案就如書名包括檔案二字的推理小說,將內容與檔案無關的事物冠以檔案之名,吸引受眾眼球。此外,口述檔案與實物檔案作為檔案概念泛化過程中與檔案學術概念最為接近的新興檔案一直備受爭議。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一定是檔案概念泛化的產物,至于二者是否符合正統檔案的概念,還需要通過對他們所包含的具體對象進行細化分類才能確定。
百度搜索檔案一詞,北京衛視紀實欄目《檔案》占據首頁百分之九十的詞條,然后是各省市的檔案館網站。此外,還有少量檔案文化產品的淘寶鏈接。在“當當網”搜索檔案,出現的書目百分十分之九十為檔案專業教材和專著,還有極少量的非檔案小說。如:犯罪心理學檔案。這反映出對檔案概念的泛化影響最大的是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而且社會對檔案概念的濫用現象,只是極少數的個別現象。
2.檔案概念泛化的特征
一是世俗化。我國世俗化的內涵隨著時代發展經歷了三次轉變。有學者指出:“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80年代末,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場類似西方的“祛魅”或曰世俗化運動,我們稱之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此基礎上新公共性開始生成,個人意識開始覺醒。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世俗化代表是中國大眾文化的興起。最早的大眾文化以從港臺傳入的鄧麗君的流行歌曲為代表。這種“靡靡之音”和文學思潮一起,培養了既具有自主性、獨立人格的新穎個體。90年代的世俗是一個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世俗,是盛行身體美學與自戀主義文化的世俗,是去公共化的世俗。” 因為檔案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性,因此檔案概念泛化的世俗化特征,更多強調的是大眾文化的層次。從媒體檔案熱催生了一大批檔案接地氣的“檔案”,賦予了檔案概念泛化的世俗化特征。如《國寶檔案》欄目、《明星檔案》等。這是為了滿足社會普遍存在的檔案相關事物的用語需要,同時也拉近了檔案與公眾的距離。
二是動態性。Fairclough關于批評話語分析的思想可以幫助我們從社會變遷中分析檔案概念泛化的特征。“批評話語分析思想的核心主題是關注話語與社會變化之間的關系。話語和其他社會層面之間的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歷史變化性。不同歷史時期話語的社會功能既有連續性,同時又存在著質的差異。一種話語從一種實踐進入到另一種實踐蘊含著這一話語和實踐在后者中的再語境化,以及新的要素重新組合形成新的雜合。”檔案概念泛化的動態性強調的是一種關系性,具體來說是以語言為媒介的具體的話語實踐與變化的社會文化語境之間的關系。檔案概念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檔案概念在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實踐中既保留原有要素又不斷被再次賦予新的要素,實現新的發展。并且這種發展反作用于社會實踐,促進社會的再次變革。只要話語被成功的再語境化,話語就會被轉化成新的社會關系。
二、檔案概念泛化的原因
1.內部原因
第一,檔案的性質助力檔案概念的泛化。“學界一般認為原始記錄性是檔案的本質屬性之一,但這一屬性并不是表現的很固化,而是具有明顯的相對性、動態性的特點。因為事實上,并不是除了某種具體的信息物,其他都不是檔案,許多信息物只要對于考證以往歷史事實具有程度最高、最可信賴的原始紀錄作用,人們就會將其視作檔案。”檔案憑借其比其他信息更具有真實可靠性的特點,在虛假信息泛濫的信息社會,受到了媒體和公眾的信賴與關注。同時,檔案內容的歷史性與文化性也迎合了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但由于古代檔案服務于中央集權加上檔案機密性的特點,使檔案管理存在封閉性的傳統。長期以來的“高冷”形象導致社會公眾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缺乏認識基礎,于是出現了檔案名詞的濫用現象。
第二,檔案工作的泛化引起檔案概念的泛化。檔案工作的泛化起源于對文檔一體化的思考。隨后,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的正式提出標志著檔案學研究泛化的開始,該理論將檔案的概念向文件生命的最前端推移至文件的產生。由此產生了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的思想萌芽,這為檔案概念的進一步拓展奠定了思想基礎。20世紀80年代,為了將國家重要專業檔案集中到各級檔案館保管并統一提供利用,檔案界提出了“大檔案”的觀點,擴大了檔案的外延。
特別要指出的是,檔案概念的泛化不等于檔案管理的泛化。檔案概念的泛化并不意味著泛化的檔案最終都要被移交到各級綜合檔案館。這和針對檔案信息資源一體化管理的工作實踐而提出的“大檔案觀”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雖然二者都在強調檔案概念的拓展,并且所包含的對象有交叉。但是二者的形成截然不同。一個是為了彌補管理空白而認為提出,另一個則是對社會現象的客觀描述。“大檔案”中包括的檔案更具管理保存價值,而檔案概念的泛化中包羅的“檔案”則更側重滿足公眾需求。
第三,檔案學者的學術觀念促進檔案概念的泛化。檔案學科之所以能夠屹立于學科之林,與檔案學者、檔案工作者開放的學術思維和工作理念密切相關。在學術上,檔案學者主動拓展研究領域,虛心借鑒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積極引進西方的學術前沿。在工作上,檔案部門積極拓展工作領域、創新工作方法、克服被邊緣化。這種開放的學術理念,讓檔案學者隨著社會時代的變革和檔案實踐工作的開展對檔案概念不斷刷新。
此外,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下,利益的驅使另某些檔案學者放棄了學術信仰,投身于經濟利益大和權力導向強的研究領域,忽視了檔案科研的現實意義,為了強行出新而濫用檔案概念。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加速了檔案概念的泛化。
2.外部原因
第一,社會實踐方式和記錄方式變革的要求。首先,社會活動領域的擴大、社會分工的細化導致新的社會問題產生。比如民生問題、醫療問題、專利問題、信訪問題等。這使得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重要程度發生了變化,一些曾經沒有被劃分到檔案類別中的隱性檔案,因此而變成了顯性檔案。為了適應這些新的客觀存在并為其提供參考憑證,與之相關的民生檔案、醫療檔案、專利檔案應運而生。其次,科技發展帶來了記錄方式的變革。電子文件、網絡檔案、多媒體檔案的大量出現以及媒介傳播技術的普遍使用,讓檔案的形式更加多元,載體更加生動,利用更加便捷。對這些多元的新生檔案的描述需要更新檔案的概念。
第二,國家文化戰略和信息戰略的導向。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各個領域開始注重與文化的交融發展,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檔案部門作為國家文化事業單位,緊跟政策方針,拓展工作范圍,提升服務質量,加強與相關行業及部門的合作,推出各種檔案文化記錄片、檔案文化產品,檔案文化產業也應運而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泛文化現象,催生了檔案概念的泛化。此外,加快推進檔案信息化建設、政府信息公開、檔案資源共享等檔案政策的出臺,擴大了檔案公開的范圍,推動了檔案利用服務的轉型。覆蓋范圍更廣、內容更豐富、利用更便捷的檔案服務模式,提升了社會檔案意識,促進了社會檔案觀念的轉變。公眾檔案情結的激發為泛化提供持續的動力,檔案概念的泛化又滿足公眾多樣的需求。
第三,后現代思想的融入。新來源觀的提出,反映了以過程化和多元論為特征的信息化社會對于檔案概念外延拓展的要求。正如新來源觀的提出一樣,檔案泛化也有后現代主義思想的影子。“后現代社會是對現代社會存在的科學權威的重新反思,同時對文件的概念提出疑問,認為文件不是客觀的事物,一切文件都為了特定的目的而塑造、展現、象征、編寫。”庫克認為“現代社會中檔案不再被視為靜態的實體,而是一種動態的虛擬的概念;檔案不再是人類活動的被動產物,而是個人或社會組織所從事的社會活動的積極體現;檔案不再是產生于穩定的、垂直的行政體制中,而是產生于現代網絡系統中的動態平衡的體制。”后現代主義觀點對檔案概念的重新定義實際上是檔案概念內涵的拓展,這與檔案概念泛化所表現的外延拓展相得益彰。而現代化科學理論存在的對理性過分迷信和對西方盲目崇拜的兩大誤區,導致人文精神的缺乏和中西理論差異化的模糊。這就在無形中擴大了檔案的所指。
第四,信息文明的影響。信息時代孕育了信息資源知識管理的理念。檔案學科和信息資源、信息知識的關系,引起了檔案學者的廣泛關注。信息資源知識管理的理念為檔案科研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拓展了檔案的研究領域和工作范圍。受到這種理念影響的還有社會大眾。社會的高度信息化,使得公眾對檔案利用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檔案部門對信息時代衍生的各種檔案信息資源加以關注。
三、檔案概念泛化的評價與啟示
1.檔案概念泛化的學術觀點
關于檔案泛化的觀點,說法眾多。郭紅解認為,“泛檔案”現象的出現有歷史必然性,它折射出社會上檔案觀念的嬗變和檔案人開放、包容的姿態;高大偉認為,“檔案泛化”并非絕對合理,但通過對它的揚棄,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讓“制度檔案學”勾兌些“人文”內容的方法;徐欣云認為檔案概念的“泛化”其實也就是其“日常用語化”的過程,這種現象對于語言的發展是無害的,我們應當主動接受檔案概念的“泛化”。
綜合上述觀點,檔案界對于檔案概念的泛化現象大多還是持包容態度。檔案概念的泛化是基于時代對檔案的需求進行的檔案概念外延的拓展,雖然社會上存在檔案概念濫用的情況,但這也并非出自惡意,而是來自公眾對于檔案缺乏深入了解和其檔案意識或檔案文化需快速增長之間的矛盾。泛化的檔案概念產生于檔案與非檔案之間的模糊區域,體現著新領域對于檔案的新認識。媒體和公眾對檔案的概念是一次詮釋,而專業檔案人員則是二次詮釋。這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2.檔案概念泛化是歷史趨勢
“電子文件取代紙質文件成為必然,電子文件特性要求實現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電子文件形式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要求各種形式的信息記錄都納入檔案的范疇。同時,人們對信息、知識需求的提高,要求檔案部門提供的更多的隱性知識、非正式文件和外部信息。”時代的變革催促檔案實踐的變革,也意味著檔案基礎理論的革新。舊有的理論支撐不了現實的時候,就會被歷史淘汰。只有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概念體現時代,時代影響概念。檔案概念的泛化是歷史的必然、是時代的趨勢。同時“泛檔案”又會反作用于這個時代,帶來許多新的發展和問題。檔案概念泛化只是檔案概念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過渡階段,是歷史中的一個短暫瞬間。
3.檔案概念泛化是機遇也是挑戰
檔案概念的泛化現象對于檔案部門而言是機遇。首先,檔案概念泛化不僅指明了今后檔案工作的發展方向、而且為檔案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其次,檔案概念泛化推動檔案管理的升級和檔案科研的發展。有利于擴大檔案收集范圍、優化館藏資源結構、拓寬檔案工作領域、開拓檔案學科的研究視野。最后,檔案概念泛化,引發了社會對于檔案空前的關注,提高了檔案工作的社會地位。
檔案概念的泛化現象對于檔案部門而言是挑戰。由于檔案概念的過度解讀,一些不具備檔案屬性和特點的檔案名詞在媒體和網絡的催化中誕生。雖然短期內贏得了人們對檔案事業的關注度,但容易誤導公眾對檔案的理解,模糊當工作邊界,不利于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盡管社會普遍對于檔案的理解并不全面準確,但也不能因此而教條的排斥檔案泛化。檔案的泛化可以極大地拓展檔案學的研究領域和檔案工作服務范圍。我們檔案學者和工作者應該抓緊社會對于檔案高度關注的契機,積極宣傳檔案和檔案工作,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檔案觀念,肩負起劃清檔案學術概念與泛化檔案概念界限的責任。同時要在思想上轉變觀念,主動接受,積極參與,加強引導,借此平臺促進檔案文化服務功能的拓展和和檔案館社會地位的提升。
四、結語
未來檔案的概念可能會朝著更加泛化的方向發展,在更長的時間后,也可能達到一個泛化量的積累頂點,進而發生同一的質變。這要取決于社會實踐和檔案學研究的發展狀況。但是無論最后檔案概念走向何處,這個時代檔案概念泛化的熱潮,對檔案事業來說都是一次成長。檔案科研和工作人員應正視檔案概念的泛化,彰顯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廣闊的視野。同時密切關注、積極參與、因勢利導,積極進行相關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創新,服務于國家檔案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強國的目標。
推薦閱讀:《貴州檔案》檔案學刊物。交流省內外檔案工作經驗,宣傳檔案工作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促進檔案學理論與技術的研究,介紹檔案學及相關學科的有關知識。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bj-ticket.cn/wslw/1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