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rzjjb">
<address id="rzjjb"></address>

<address id="rzjjb"></address>

      <noframes id="rzjjb"><address id="rzjjb"><nobr id="rzjjb"></nobr></address>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農業論文》 棉紡織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和動因> 正文

      棉紡織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和動因

      所屬分類:農業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18-03-03 14:16

      本文摘要:這篇紡織論文投稿發表了棉紡織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和動因,清末民主的棉紡織業得到了一定過得發展,自然環境為棉紡織業提供了消費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長形成了勞動力市場和消費市場發展的必要因素,政府和民間掀起的實業救國浪潮也為遼寧地區棉紡

        這篇紡織論文投稿發表了棉紡織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和動因,清末民主的棉紡織業得到了一定過得發展,自然環境為棉紡織業提供了消費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長形成了勞動力市場和消費市場發展的必要因素,政府和民間掀起的實業救國浪潮也為遼寧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紡織報告

        [關鍵詞]紡織論文投稿,清末民初,棉紡織業

        清末民初東北地區逐步得到開發,遼寧地區的工業也在這段時間內得到發展,作為傳統時期最主要的手工業,棉紡織的工業發展也最為顯著。

        1良好的自然條件

        作為原料指向型工業的棉紡織業,棉花既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同時也是其區位布局的首要考慮因素。遼寧地區的自然環境滿足了棉花生長所需要的光照、熱量、水分和土壤條件。棉花是喜光作物,光照條件會影響棉花的產量和纖維品質,太陽輻射決定著棉花的產量和生長速度,充足的日照能保證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一般來說,在保證棉花生長所需要的充足的水分的前提下,日照時數多、太陽輻射較強的地區都是理想的宜棉區。

        在宜棉區,整年日照時數需大于2000小時,遼寧地區終年日照時數在2200—3000小時。棉花還是喜高溫作物,生長發育的不同時段對溫度的要求也有差別。據阿波斯托洛夫記載,棉花在生育期所需要的溫度為:5月份沒有寒冷天氣;6月份溫度不能低于20℃且沒有6℃以下的低溫;7、8月份的溫度在23℃以上且沒有9℃以下的低溫。據192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遼寧幾個主要植棉區如大連、旅順、營口、奉天等地16年來的平均溫度分別為:5月份為15℃左右、6月份為21℃、7、8兩月份為24℃。這些都符合棉花生育期所需要的溫度。棉花的生長最忌霜,遇霜會使棉葉枯落,棉株死亡。棉花從播種到收獲,至少需要5個月的時間,沈陽以南的地區,晚霜大致結束于4月下旬或者5月下旬,初霜大致開始于10月上旬,無霜期大致有150天,這足夠棉花的生長發育。

        2日益增加的人口

        人口的增加所形成的勞動力市場和消費市場是包括棉紡織業在內的任何工業發展必要的因素。清末民初遼寧地區人口的迅猛增加滿足了這一條件。滿清末年嚴重的社會危機迫使清政府對東北地區實施了全面的開放,直接影響了東北地區的人口格局和經濟格局。地理和交通的優勢使遼寧成為東三省中開發最早,移民最多的區域,“東北的漢族移民主要聚集在今遼寧省”。

        據吳希庸統計,到民初時,遼寧省人口密度平均每方華里為14.1人,更有開發早者如沈陽、遼陽、鐵嶺、海城等地,人口密度已分別達每方華里33.2、31.5、36.3和39.7人,僅奉天在40年的時間里移民增加約800萬左右,1862年(同治元年),奉天有人口284萬,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為496萬,到1908年(光緒三十三年)增至1,100萬。1911年辛亥革命后創立的中華民國政府以及東北地方當局繼續實行支持和鼓勵移民東北的政策,東北的移民在清末移民的基礎上進入了新的階段,再一次掀起了新的移民潮,史料記載稱之為“移民的狂潮”。據統計,1912年中華民國初期時遼寧有人口11,832,710,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人口達到14,323,441。短短20年的時間,人口增長了200多萬。不僅如此,這一時期關內移民的性別構成較為單一,婦女所占比例極少,以男性為主,且年齡普遍較輕,一般在15歲—40歲之間,多為單身青壯年男性,勞動適齡人口居多數。

        此外,從移民的來源地來看,這些移民大多來源于山東、河南這些農業文明極為發達的傳統農耕區,作為傳統農業社會中最主要的手工業—棉紡織業在關內也較為發達,因為移民中有很多能工巧匠,有的會紡紗、織布等。持續增加的移民為遼寧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開辟了巨大消費市場的同時也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關內先進的技術經驗。從而使這一時期遼寧的棉紡織業獲得迅猛發展。“清末開禁之前,東北地方工業極度落后,除南部地區有少量作坊和家庭手工業外,廣大的北部地區還是一片“空白”,當時東北地區所需要的手工業品和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通過同關內交換取得”,而“到1929年時,人口僅占全國3.2%的遼寧,棉紡織業占到全國的3.2%,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3實業救國的導向

        民國政府成立后,積極實施實業救國方針,制訂了獎勵棉業經濟發展的措施和法令,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遼寧棉業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民國時期北洋政府農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頒布了《植棉制糖牧羊獎勵條例》,即:凡擴充植棉者,每畝獎銀2角;凡改良植棉者,每畝獎銀3角。鼓勵發展棉業經濟。在此政策號召下,20世紀20年代時,“植棉之地,年有擴張。北迄燕、齊、豫而竭乎滿洲、內蒙、西屆秦、晉、蜀而宣乎甘肅、新疆、多見產出��幾乎全國均從事植棉矣”。為響應全國鼓勵發展棉業經濟的政策號召,遼寧地方政府也積極采取措施,促成其發展。為提高棉花的產量和品級,奉天省政府“再向美國選購佳種分配各縣,并于1921年開辦了“奉天紡紗廠”。

        在這一環境下,遼寧各地紛紛擴充棉業。僅沈陽“1910年有織布機10架,到1915年時,織布機已經達到7400余架”,五年時間竟翻了百倍,這離不開政府政策的傾向和引導。與政府導向同步,民間也掀起了實業救國熱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參戰的歐洲各國的社會經濟很快轉入戰時經濟狀態,開足馬力生產各類軍需物品以供應前線需要;戰后參戰各國又都急于恢復在戰爭中遭到破壞的本國經濟,因而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暇顧及遠東市場。此時輸入東北的棉紡織品數量急劇下降。根據歷年《海關貿易報告》和《中國各通商口岸進出口貿易統計》的數據得出:1919年東北進口的棉制品量為39,673千海關兩;1927年降為37,517千海關兩;到1930年繼續降至32,102千海關兩;截至1931年進口的棉制品量僅為14,046千海關兩,十年內棉紡織的進口量降了將近三倍。

        棉織物進口的大幅度下降給遼寧乃至整個東三省棉紡織業的發展都提供了極好的機遇。“民國三年八月,正為世界之歐洲大戰爆發,歐美諸國均忙于應付戰爭,工廠俱改作戰器品制造,工人則披甲從戎,執槍前方。故棉紡織物生產銳減,進口棉貨稀少,供不應求,價格高漲,中國之各廠家,無不大獲厚利,此為我國棉紡織之黃金時代。

        故至民國三年至民國十四年間,各地皆有新紗廠之開辦,而舊廠亦均大量擴充”,遼寧地區也積極發展實業經濟,趁此機遇大力興辦棉紡織,如營口1913年棉紡織廠僅5家,1919年增至23家,1922年達98家,1925年增到120家。到20年代,抵制外貨尤其是抵制日貨的口號在全國響起。此時東北人民也響應號召,發展本民族的工業,掀起了一股興辦織布工廠的熱潮。遼寧地區的棉紡織業也借此進一步發展。如20世紀20年代東北地區最大的紡織廠—奉天紡紗廠就是在此背景下創辦的。奉天紡紗廠設于1919年,1922年正式開工“資本九百萬元,為華商出資”、“營口紡織公司系為營口紳商于民國廿一年醑資籌設,還有沈陽的廣集成、惠工公司等大小企業百余家,這些都是華資創辦的。

        4結語

        良好的自然條件是棉紡織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口的增加形成的消費市場和勞動力資源是近代遼寧地區棉紡織業發展的必要條,而政府和民間的實業救國熱潮則成為其發展的動力。與其它工業一道,形成了遼寧地區的近代工業體系。

        [參考文獻]

        [1]董師嫡.近代東北棉業經濟初探[D].吉林大學,2007.

        [2]李義波.民國時期長江三角洲棉業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2.

        [3]張佳余.近代東北開埠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

        [4]范立君.近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1860-1931)[D].浙江大學,2005.

        [5]段本洛.近代中國棉紡織業的機械化[J].蘇州大學學報,1990(02).

        作者:田一雯 單位:渤海大學 政治與歷史學院

        推薦閱讀:《紡織報告》辦刊宗旨為:報道紡織行業發展狀況,介紹國內外最新紡織技術、工藝和企業管理的先進經驗,促進我國紡織業健康快速發展。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bj-ticket.cn/nylw/15895.html

      美女胸又大又黄又www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