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摘要:建筑環境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COVID-19疫情全球蔓延使得長期居家隔離更凸顯了建筑環境對人體生理、心理及社會健康的影響,建筑領域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改善建筑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隨著對健康概念理解的逐步深入,缺乏從整體視角對健康建筑的演變進行綜合性的分
摘要:建筑環境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COVID-19疫情全球蔓延使得長期居家隔離更凸顯了建筑環境對人體生理、心理及社會健康的影響,建筑領域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改善建筑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隨著對健康概念理解的逐步深入,缺乏從整體視角對健康建筑的演變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和評述。通過使用CiteSpace等分析軟件對國內外健康建筑相關文獻及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從文獻的分布、演變、熱點等方面展開科學計量分析,結果表明:(1)2015年—2020年國內外針對健康建筑的發文年度總量分別增長42%和37%;(2)有關健康建筑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氣候變化的影響和污染評估方面,而國內則集中于分析制定健康住宅和評價標準;(3)健康建筑的研究熱點可歸納為針對地域性需求、社會問題、影響因素,綠色建筑健康性四個方面。未來可進一步基于地域特征進行溯因解釋研究,并從統籌整體觀角度解析動態機制,研究基于使用者行為的人因交互機制,以及基于循證的健康建筑設計研究與評價。成果可為健康建筑相關研究方向和實踐探索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健康建筑;COVID-19;影響因素;評價標準;人因維度;綠色建筑
引言建筑環境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不良的建筑環境加劇了多種疾病的滋生,如:急性或慢性呼吸道綜合癥[1]、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2]、病態建筑綜合癥[3]等。2020年新冠疫情(COVID19)席卷全球,而長時間居家隔離,也凸顯了建筑環境對人體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的影響[4]。當前時代建筑領域迫切需要研究我們生活的建筑是否健康[5],以及人體身心健康與建筑環境的影響機理等問題。
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組織法》中將健康定義為:“不僅是消除疾病或羸弱,也是身體、精神與社會三方面的整體健康”[6]。而中國傳統健康觀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的基礎上還包含了道德健康[7]。目前建筑領域對大健康的研究已將健康(Healthy)的概念延伸到全面健康(Wellness),福祉(Wellbeing)以及終極幸福(Flourish)。我國《健康建筑評價標準》(T/ASC02-2016)中定義“健康建筑”是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基礎上,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環境、設施和服務,促進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實現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8],F有研究從不同視角對健康建筑的研究進行了綜述。
(1)健康建筑評價標準方面,葉海、段冠囡等學者對比了國內外健康建筑評價標準,并指出現有規范中的不足[9,10]。(2)建筑的健康內涵方面,最有代表的為達達麗娜·漢克(DadalinaHanc)等學者從建筑中幸福的廣度和維度為切入點,歸納出9個關于幸福的主題,依次為環境滿意度和舒適度、主觀幸福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總體幸福感、工作效率和認知表現、終極幸福感及其他[11]。(3)健康建筑的影響因素方面,部分學者分別針對通風系統[12]、濕度[13]、建筑健康指數[14]、室內空氣污染[15]、醫院使用后評估手段[16]、住房許可開發權[17],以及辦公人員[18]、患者[19]和老年群體健康[20]與建成環境的研究進行了綜述。
雖然現有綜述加深了對健康建筑研究現狀的了解,但缺乏從建筑整體視角對健康與建筑研究進展進行的系統分析。其次,大多學者的研究均采用定性分析,缺乏使用科學計量的定量分析方法。除此之外,部分學者在綜述研究范圍上局限于英語國家或發達經濟體,缺乏針對更廣泛視角下的研究展開綜述,這些中低收入國家的建成環境如何影響人體健康,以及影響機制存在哪些異同,這也是當前研究需要填補的空白。為了更全面了解健康建筑的研究現狀,針對國內外健康建筑研究進展通過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從研究總量、國家和地區以及關鍵詞共現聚類等方面進行定量分析,系統梳理健康建筑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研究趨勢,旨在對當下的健康建筑研究現狀進行歸納和分析,為健康建筑相關研究方向和實踐探索提供借鑒和參考。
1研究數據來源
1.1數據識別和收集
文獻分別選擇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和WebofScience(WOS)數據庫,時間選定為2015至2020年。通過借助數據庫年度發表發文量對“健康建筑”研究總趨勢分析發現,2015年起國內外針對健康建筑的研究開始迅速增長,其原因主要是2014年美國推出了WELL建筑標準,并于2016年被我國引進,同年國務院也出臺了“健康中國”系列政策,因此近六年對健康建筑的研究成為了熱點之一。檢索過程中,中文以TS=健康AND(建筑OR建成環境)進行檢索,英文以TS=(HealthyORWellnessORWellbeing)AND(BuildingORBuiltEnvironment)等多個關鍵詞組合進行檢索,檢索類型包括了研究論文(Article)和綜述(Review)。
1.2篩選標準
對檢索語言和地區不做限定。首先研究領域分別設定為“建筑科學與工程”,“ConstructionBuildingTechnology”和“Architecture”,共識別符合要求的文獻545篇。進一步通過人工審查對標題、摘要和全文進行篩選,遴選出內容包含人體健康的一個或多個類別與建筑環境因素研究相關的文章。
2統計與聚類分析
最終獲得中外文獻244篇,其中外文文獻131篇,中文文獻113篇。其中包含了30個國家(15.54%)的相關研究,涉及的建筑類型包括居住建筑(16.66%)、辦公建筑(3.65%)、醫療建筑(2.03%)、校園建筑(0.40%)、商業建筑(0.40%),并按照年度研究總量、國家及地區分布、關鍵詞共現聚類進行梳理分析,以厘清現有研究進展和熱點趨勢。
2.1年度發表總量變化趨勢
年度發表量分析能夠較好的反映出該領域研究的關注度和趨勢變化。國內外針對健康建筑研究的發表年度總量分別增長42%和37%。對每一年進行切片分析發現,個別年度發表總量明顯增長,如2015—2016年(WOS:200%)、2019—2020年(CNKI:130%)。
可見,相關政策及法規對健康建筑的研究有顯著推動作用。穩定增長可能是由于對醫療手段以外健康改善的探索,對重視以使用者為中心建筑環境研究的轉向,以及對氣候變化下的可持續建筑環境的持續關注。特別指出,受疫情持續影響下對健康建筑防疫需求的探索,對健康建筑的研究將持續增加。
2.2研究突出的國家和地區分布
對文獻結果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分布進行分析能夠清晰的掌握研究側重和差異,并探索新的研究趨勢。以WOS數據庫為例,參與研究貢獻突出的國家為:美國(25.2%)、英國(16.0%)、中國(11.5%)、韓國(4.6%)、澳大利亞(3.8%)和加拿大(3.8%),這些國家都擁有本領域最多的研究成果及相關軟件和設備,涉及健康的政策和建筑評價體系相對完善,所出臺的住房與健康政策確保了每個人都能擁有安全、健康、負擔得起(affordable)、便利的(accessible)和環境友好的住房[21]。
2016年我國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全方位干預健康的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以及防控重大疾病。重點強調了要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延長健康壽命。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巴基斯坦、巴西等11個發展中國家(40%)也在大力推進健康建筑的研究。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已對健康建筑有了明確的認識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應注意到在推動健康建筑研究待解決核心問題上的差異。據WHO估計,到2030年,全球衛生工作者的缺口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國家[22]。而我國的人均基礎醫療設施和醫療人員水平接近低收入國家。
2.3研究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
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可以揭示當前研究領域的關注點,使用Timeline圖譜將關鍵詞進行共現聚類分析,關注聚類間歷時跨度下的聯系和變遷。得到外文文獻關鍵詞圖譜網絡節點數量N=234個,節點關聯E=1067次,網絡模塊化指標Q=0.7792(Q>0.3),平均輪廓值S=0.84(S>0.5),表示聚類結果可信度高。最高中心性關鍵詞依次為環境、建成環境、健康、性能、熱舒適、暴露。高頻聚類依次為:#0應對氣候變化;#1污染評估;#3環境日光影響和控制;#4既有建筑;#5開窗布局等。
結果表明,聚類#0應對氣候變化一直是本領域研究的熱點,涉及主題為室內空氣質量、移動監控、時空變化、室內走廊、空氣污染和熱舒適、自適應模型、使用行為、室內整體舒適度、持續監測?梢妵獾难芯繌2015年對性能、熱舒適、室內空氣質量與能耗的研究,轉向2020年對COVID-19公共健康、聲環境指標及心理健康的研究。
集中圍繞氣候變化及污染評估等社會問題展開,而從中心性關鍵詞和聚類可見關注點從建筑性能轉向使用者行為及感受。中文文獻關鍵詞圖譜網絡節點數量N=252個,節點關聯E=578次,網絡模塊化指標Q=0.8276(Q>0.3),平均輪廓值S=0.9651(S>0.5)表示聚類結果可信度高。高頻聚類依次為:#0健康建筑;#1健康住宅;#2評價標準;#3WELL建筑標準;#4霉菌污染;#6物聯網;#8監控系統等。最高中心性關鍵詞依次為健康建筑、健康住宅、建筑設計、室內環境、評價標準、以人為本。分析結果顯示,國內的研究從2015年對健康住宅的研究轉向2020年對健康建筑內涵、新冠疫情、揮發性有機物以及室內環境質量的研究。除此之外,從2017年起呈現出多元化研究趨勢,另一方面研究重點向評價標準及設備和技術方向傾斜。
3研究熱點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將已有研究成果按照需求-機理-應用的框架進行歸納,對應分別從地域性需求、社會問題,影響因素和綠色建筑健康性研究四個方面對國內外研究熱點進行梳理和總結。
3.1針對地域性需求差異的健康建筑研究
針對健康建筑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健康與建成環境研究中面臨的核心問題存在差異,突出了對自身社會需求和發展的關注。
WHO報告顯示針對預期壽命差異,高收入國家中與環境因素或不良生活方式有關的非傳染性疾病是導致差異的主要原因,而低收入國家可以通過衛生服務措施來預防和改善。例如,發達國家與建筑環境相關的健康問題主要是肥胖癥、缺乏運動、慢性疾病等[22]。在建筑性能方面,有研究證明無線物聯下的“智能”建筑提供了便利的人工環境,但加重了射頻輻射的暴露[23],對人體健康和安全造成潛在威脅。在既有建筑方面,一項針對新西蘭出租房的居住者健康研究表明,潮濕陰冷與居住者健康不佳存在密切關聯。而往往這種狀況不佳的房間才被出租。
一方面租戶無法負擔得起額外的供暖設備導致附加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更加劇了健康的惡化。另一方面,過度擁擠的出租房可能加重疾病的感染和傳播[24]。針對發展中國家關于健康與建成環境的研究主要由私密性缺失、過熱、通風不足、以及室內污染物等造成,與健康相關的疾病主要為呼吸道疾病及社會健康等。在室內建筑環境方面,資源較少的國家更多的暴露于環境和家庭空氣污染下[22]。原始的烹飪和取暖方式,加重了哮喘和兒童癌癥的患病可能[25]。如一項針對南非臨時住房的研究顯示,由于生活條件不良而加重了疾病傳播的概率[26]。因此,下一步有必要通過建筑手段來預防和改善人體健康,針對地域性需求對應進行健康與建筑環境的關聯性研究。
3.2針對社會問題的健康建筑研究
關于健康與建筑環境的研究是對當下社會問題的直接回應,其中當前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在健康建筑研究中的體現主要概括為六個方面:
(1)關于氣候變化,有研究表明全球變暖趨勢與人體健康影響間存在直接關聯,其加重了對健康相關的不利影響[27]。在此背景下也進一步加劇了高隔熱、高氣密性建筑帶來的不利影響[28];(2)關于疫情傳播,有學者強調制度和文化因素(如居住密度)比城市特征更重要,并建議為低收入群體采取保護措施[29];(3)關于難民問題,部分學者針對避難所的研究結果顯示居住者優先考慮的因素是安全、熱舒適和私密性[30]。
(4)關于老齡化問題,老年群體對建成環境的不利影響更敏感[31];(5)關于兒童健康,住房條件對減少兒童傷害和改善兒童健康方面具有一定潛力[32];(6)關于居住隔離,有研究證明鄰里關系、混合社區對居民的心理健康有積極影響[33]。住房穩定性、質量和安全、可負擔性、社區環境會直接影響弱勢群體的健康,并加重民族、種族和不同社會經濟體間的不平等[34]。未來的研究可以針對弱勢和邊緣人群展開健康與建筑環境的動因分析,通過優化改善住房條件及不良影響,從而弱化群體間健康的不平等現狀,最終達到改善社會問題的目的。
3.3針對影響因素的研究
健康本身是一個受到多因素影響的復雜問題,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不僅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等自然環境因素,還包括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針對健康與建筑環境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可分為室內空氣質量、聲環境、光環境、風環境、微生物環境、建筑設備、建筑材料、整體居住環境以及特殊人群等維度。
對現階段有關健康建筑影響因素研究的重要結論進行了列舉。但僅依據理想狀態下對單一影響因素的研究,并不能充分說明建筑與健康的關系[19,35]。這種線性研究在解釋系統的動態和復雜行為方面缺乏實際意義。即針對建筑領域中健康的影響因素在單一狀態下僅僅進行標準值的累加并不能得到長效的健康結果。需要更全面的了解住房如何影響人體健康,進一步研究健康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和關聯性,確定其相關邊界、聯系、研究方法和層次結構等[36]。使用者的舒適度是主觀感受,且不同影響要素間還存在補償心理及需求差異。
此外,不同舒適類型的重要性可能也因使用人群不同而有所區別。針對特定人群的研究包括辦公人群[5,18,39,48]、老年人[23,40,56]、患者[19]、建筑工人[49]、兒童[32]、學生[50]、殘疾人[51]、顧客[52]、低收入人群[53]。這些研究結果證明,住戶與住房提供者之間針對健康住宅在特征偏好上存在差異[54]。未來需要進一步針對不同類型使用者進行研究:
(1)目前基于健康建筑的研究多針對高風險患病人群,很少有研究關注通過建筑手段在醫療背景以外改善或支持完全健康的研究[55],而對于使用者日常行為下的健康研究還有待拓展;(2)研究證明健康效應在性別間存在差異。與女性相比,男性對于室內環境質量更易獲得滿足感[56],且居住者性別在室內環境菌落組成上存在差異[57]。WHO在報告中建議進一步了解性別差異下對建筑健康性的不同需求,并針對性降低風險因素的暴露程度[22]。
目前的研究缺乏對比研究對象性別差異的影響分析。現階段研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于建成環境的物質因素,而人體健康受到個人經驗和偏好的影響[35],應綜合考慮多因素對使用者認知和感受相互作用的疊加效應[59]。目前關于人體健康與建筑關聯性背后的致病因果邏輯及聚合影響機理尚不明確。未來對于健康與建成環境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及影響程度,以及結合使用者行為和偏好在建筑環境中對健康的影響研究仍是下階段的研究重點。
3.4針對綠色建筑健康性的研究
綠色建筑和可持續建筑可以在節約能耗和成本,以及改善使用者健康狀況方面產生顯著效益[60]。針對綠色建筑健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評價標準分析上。與WELL標準一致,LEED和DGNB等評價標準的新版本都納入了對使用者健康影響的指標[52]。有研究證明,通過評級標準的建筑會提高使用者的物理環境感知程度與工作效率[61],滿意度與健康[62,63]產生積極影響。建筑在材料和能源使用模式上越綠色,建筑也越健康,負面影響則越小。
值得注意的是,綠色認證評估依賴于可衡量的物質性室內建筑環境和服務指標,但綠色建筑的優勢超出了室內環境質量因素可量化的范圍[61],非物質因素很難衡量,因此容易被忽視[26]。然而,部分研究表明與非綠色建筑相比,綠色建筑對使用者的健康和認知有積極作用,但作用有限[39]。居住者的健康和幸福感不僅取決于建筑設計和類型,還取決于建筑的管理及建筑內提供的服務。此外,被評定的綠色建筑由于高昂的成本和復雜的運營技術,反而造成大量空置,成為“不可支付的綠色”。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綠色建筑的健康效益,將影響健康的非物質因素加入評估體系。
4健康建筑研究趨勢展望
當前健康建筑研究已取得顯著進展,仍有必要在更廣泛的維度下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探析“健康”的內涵和外延,以及健康與建筑環境的因果路徑、影響邊界及維度,個體的差異性和能動性。此外,由于對健康最經濟的干預措施是實施負擔得起的,兼具可持續性、可推廣性和公平性的措施。因此,結合區域特征及當前社會需求,健康建筑領域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4.1地域特征下的溯因解釋研究
現有研究多基于發達國家對健康建筑的政策演變和機理研究,但忽略了欠發達地區建筑中存在的不健康誘因及健康危機;诓煌瑖,健康建筑實施的障礙和驅動因素也不同。例如美國的WELL標準意在通過改善建成環境,緩解由現代建筑技術及居住隔離等社會問題帶來的心理健康及社會健康問題。而英國和新西蘭最早是由老舊住宅保溫不足造成健康問題而使健康建筑研究得到廣泛關注。WHO在變革性健康促進報告中指出健康最不利的人群承擔著最大的風險和負擔,而疫情更暴露了這種健康的不平等性[56]。
因此,除了以發達國家為鑒,對于欠發達地區現存的不足及問題展開研究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以回應人口眾多、社會老齡化、城市環境問題,中低收入國家亟待發展醫療以外的促進健康的措施,并且提供廣泛負擔得起、易推廣的健康建筑設計策略,避免建筑性能提升而導致的高昂造價和高閑置率。據此以溯因為目的,關注欠發達地區健康與建成環境現狀,以低技術、可支付特征為切入點,廣泛開展針對地域特征差異的健康-建筑的溯因解釋及關鍵技術研究。針對36.11%的農村人口,約4.9億的流動人口[64],確;鶎“最后一公里”對于發展中國家更具有現實意義,從而真正讓健康普惠于更廣泛的人口發展和更綜合的社會進步。
4.2統籌整體觀下建筑環境的動態機制研究
將建成環境看作一個整體、動態、具有多重交互作用的復雜系統,確保在更廣泛的背景下討論建筑健康性的影響因素是健康建筑進一步研究的目標[58]。現有研究多采用逐級拆解并科學量化的研究方法,孤立并弱化了各因素間的普遍聯系性。因此,從整體角度看待人與建筑的關系,理解各維度間部分都是整體的分形同構,每個層級又都是一個完整有機的小系統,在系統下實現動態平衡機制,是對建筑環境-健康二者相互作用關系研究進行更準確、全面分析的重要保障。
例如,鄉土民居正是代表舒適、健康和生態友好的理想范本,近千年更迭下的鄉土建筑呈現了獨特的自適應機制,通過建筑形式和使用行為又映射在地域文化中,形成了一種以自然為中心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綜合文化體系。文化的傳承為鄉土智慧的延續提供了途徑,多種環境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使用者的健康和福祉。因此,開展統籌整體觀下人與建筑環境動態協調機制研究,搭建完善的理論研究框架,能夠更全面、清晰的理清環境因素對于人體健康的作用機制。
4.3基于使用主體的人因互動機制研究
“建筑綜合癥”背后的根源問題是技術依賴下對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削弱了使用者對建筑環境的主觀控制和調節能力,例如缺乏對個人私密性及舒適度的可控性。進一步深入研究使用者在建筑環境中的行為特征,考慮受生活習慣、文化等因素造成的不當使用行為能否被進一步證實,可能是評判影響健康結果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
因此,綜合個體偏好及需求差異,探索基于使用主體下全面表征健康的關鍵性影響指標和方法,提取與這些結果相關的關鍵建筑性能指標。例如對建筑環境使用者無意識行為下的生理反射機制開展分類研究,預測基于文化背景的習慣性適應行為背后的行為動機,明確使用者主動適應行為下的補償機制,分析使用者主觀意識與建筑環境之間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終影響健康結果。借助感應和圖像識別系統實時反饋,深度學習、模擬行為偏好并優化策略,實現智能技術交互式設計應用,都是開展使用主體與建筑環境人因互動機制研究的重要關注點。
5結語
為了更全面的了解建筑環境與人體健康的關聯及影響,區別與以往針對健康建筑研究以英語國家為主或發達經濟體國家為研究樣本的研究綜述,從學科整體視角系統分析對比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在健康建筑研究領域的進展。通過科學計量分析發現國內外對健康建筑的研究呈現持續增長,2015年至今針對健康建筑的研究發文年度總量分別增長了42%和37%,體現了從技術導向到人文關懷的轉變。
從國家和地區分布清晰可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健康建筑領域的研究側重和差異。從研究關鍵詞聚類分析可見總體呈現多元化趨勢,國外趨向圍繞氣候變化及污染評估等社會問題展開,國內側重對評價標準、設備和技術研究。按照從健康建筑研究“需求—機理-應用”的框架,研究熱點呈現出對地域性需求、社會問題、影響因素、綠色建筑健康性四個方面的關注。
進一步可從溯因解釋-統籌整體觀-人因互動機制-循證設計與評價四個方面展開,研究基于低技術、可支付特征的健康-建筑環境的溯因解釋研究,加強對弱勢群體及偏遠地區建成空間健康現狀、問題和對策的關注;開展統籌整體視域下建筑環境動態協調機制研究,更全面理清多因素耦合下的綜合影響;探索基于使用主體下全面表征健康的關鍵性影響指標和方法,借助圖像識別和深度學習行為偏好,實現智能交互式應用;以長效健康為目標,進行基于已有研究結果漸進式的健康建筑循證設計研究。進而豐富多階段、多尺度、多層級的分類研究,并通過多學科合作實現各尺度對接。
然而,本文在數據收集時設置的篩選條件決定了分析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未來可進一步完善優化,綜合研究更廣泛視野下的健康和福祉。綜上所述,通過“建筑行為”促進舒適健康-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多目標建成環境系統設計,提升人口整體健康、環境健康、生態健康下的可持續發展。從治愈提前到預防,更好的增強全民健康素質,縮小健康差距,以此作為對健康中國的良好補充。在粗放發展后的今天,對健康建筑的研究將從更長遠的角度改變無數人甚至幾代人的生活和幸福。
參考文獻
[1]馬琰,李永輝,劉志軍.室內霉菌污染的環境成因與健康人居[J].新建筑,2019(5):28-31.MAYan,LIYonghui,LIUZhiyun.EnvironmentFactorsofIndoorMoldContaminationandHealthyLiving[J].NewArchitecture,2019(5):28-31.
[2]郭衛宏,賓李,竇建奇,等.基于防范疫情的健康住區風環境設計研究——以嶺南月島住區為例[J].南方建筑,2020:14-21.GUOWeihong,LIBin,DOUJianqi,ZHANGZiqi.ResearchonHealthyWindEnvironmentsofSettlementsBasedonEpidemicControl:ACaseStudyoftheLingnanYuedaoSettlement[J].SouthArchitecture,2020:14-21.
[3]ThachT,MahirahD,DunleavyG,etal.PrevalenceofsickbuildingsyndromeanditsassociationwithperceivedindoorenvironmentalqualityinanAsianmulti-ethnicworkingpopulation[J].BuildingandEnvironment,2019,166.
[4]ZarrabiM,YazdanfarS,HosseiniS.COVID-19andhealthyhomepreferences:ThecaseofapartmentresidentsinTehran[J].JournalofBuildingEngineering,2021,35:102021.
作者:郭嬌妮1,劉小虎2,劉晗3,陳秋瑜4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bj-ticket.cn/jzlw/29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