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前線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這勝利來源于前方將士的浴血奮戰,來源于后勤戰線的拼命保障,而這些統統都離不開中國人民這個大后方的鼎力支持。 本文從生產、標準到供應三個角度研究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炒面煮肉問題,展現中國
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前線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這勝利來源于前方將士的浴血奮戰,來源于后勤戰線的拼命保障,而這些統統都離不開中國人民這個大后方的鼎力支持。 本文從生產、標準到供應三個角度研究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炒面煮肉問題,展現中國人民的團結精神和頑強意志在戰爭中如何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一、全民動員 支援前線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部隊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抗美援朝。 關于立足未穩的新中國為什么作出這個選擇,《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闡釋得非常清楚:“中國人民志愿部隊的斗爭,乃是關系我國民族根本利益的生死斗爭,乃是四萬七千五百萬同胞偉大愛國意志的集中表現。 ”[1]戰爭是人力、物力的競賽,尤其是與具有先進技術裝備的美軍作戰,如果沒有最低限度的物資供應,要想戰勝敵人是不可能的。 中國人民理解戰爭的目的,了解國家的困境。 為了支援前線,全中國的人民都行動起來,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什么出什么,多有多出,少有少出,傾囊而出。
作者:周 璇
毛澤東曾指出:“這次戰爭(抗美援朝),我們本來存在三個問題:一、能不能打; 二、能不能守; 三、有沒有東西吃。 ”[2]可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吃什么的問題是可以與戰略戰術比肩的核心問題。 沒有糧食,縱有千軍萬馬、虎狼之師,都是徒勞。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志愿軍的糧食必須滿足原料簡單、制作方便、易于保存、運輸便捷等條件,那么什么糧食是最適合志愿軍的呢? 時任東北軍區后勤部長的李聚奎將軍提出以炒面作為志愿軍的主食。 副食方面,營養豐富便于保存的煮肉成為不二選擇,干菜等其他品種則數量較少。
抗美援朝戰爭的三年間,炒面、煮肉、曬干菜是東北乃至整個中國人民的重要任務。 從城市到農村,從機關單位到工廠鄉村,為保障志愿軍的食品供應,全民動員,家家參與。 中共中央東北局為了解決志愿軍后勤保障問題,從1950年11月初開始,兩個月內三次組織黨政軍負責同志召開會議,部署炒面、煮肉、曬干菜等相關工作。 當時,這三次會議以及落實這次任務的相關會議均被稱作“炒面煮肉”會議。 第一次會議召開時,周恩來總理專程從北京趕到沈陽出席會議,可見會議內容的重要程度。
任務下達以后,軍政民各條線火速調度安排,一切為糧食籌備工作讓路。 糧食加工企業方面,“為保證軍糧供給,決定將遼東境內所有糧米加工業生產能力加以統一組織管理,以軍民兼顧、先軍需后民用原則進行加工。 目前所有是項加工業者必須服從軍事需要,盡力從事軍糧加工”[3]。 各機關單位在接受炒面、煮肉任務之后都非常重視,一開始即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 為了不影響機關正常運轉,各單位的干部職工們堅持白天工作,夜間炒面。 為了保證炒面的質量,沈陽市專門整理出一個炒面材料,分發給各單位作為參考標準。 “各單位接得任務后,情緒甚高,不眠不休數十天如一日,有秩序而負責的進行工作,均視為政治任務,各單位首長均能親自動手檢查,從未稍怠。 ”[4]志愿軍對干菜的需求量雖沒有炒面和煮肉數量那樣大,但干菜的加工需要群眾性的翻曬,要完成曬干菜的任務,除動員農民將手中現有干菜拿出支援部隊外,還需要再動員農民進行翻曬,以保證干菜供應。
糧食是志愿軍的生命線,糧食安全是各單位炒面煮肉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 為了防止特務從中破壞,各單位負責炒面的人員全部為黨團員及積極分子,并由機關負責人領導。 “各單位必須保證熟肉的質量,并在政治上負絕對責任,煮肉時必須派負責人進行監督、檢查、保密工作。 ”[5]為了保證炒面的質量,炒好之后要隨時交由當地的衛生檢驗部門進行檢驗,以防止不熟和變質。
二、炒面煮肉 標準嚴格
炒面是中國北方非常常見的一種傳統速食方便食品,由各種糧食磨成粉,混合炒制而成,以水混合之后則可食用。 各種糧食的混合比例因地區不同而有一定差異,而供給志愿軍的炒面則有著嚴格的規定。 “炒面成份及其混合比例:白面25%、苞米面20%、高粱米面44%、黃豆面10%、芝麻1%、鹽0.5%,以上幾種成份混合炒熟。 ”[6]面粉炒制過程中會出現減量的情況,為了保證炒面的質量,東北糧食管理局制定了嚴格的減量標準。 “減量規定為20%,即每百斤生面炒成熟面為八十斤,經實驗材料,減量情況大多為17%左右。 此項規定20%即為最高減量,各市不得超過。 ”[7]剛開始炒面的時候,是將各種面粉混合后炒制而成。 但是按照這種方法炒制一段時間之后發現,不熟或者炒過火的情況頻繁發生,炒面的質量得不到保證。 后來對炒面程序進行了修正,要求由直接炒面改為先炒原料,炒熟的糧食再磨成炒面。 各種糧食要分別炒,杜絕炒不熟的情況發生,確保炒面質量達標。
為了方便行軍,志愿軍的炒面袋都是統一標準制作。 “為炒面包裝適應前方攜帶便利起見,昨經軍區后勤指定將原炒面包裝(五斤)布袋(凈長三尺、凈寬五寸)規格,改為凈長五尺、凈寬三寸五分(亦裝五斤),但袋口需縫二寸之斜邊。 ”[8]折合成厘米計算,志愿軍戰士的炒面袋長165厘米,寬11.5厘米,呈細長筒狀,行軍打仗時可以斜挎在肩上,攜帶方便,取用也方便。 炒面里可以適當加入鹽、芝麻以及糖等作料,用以調節口味。 原來炒面袋子寬度更大的時候,芝麻、鹽等輔料是不混合在面里的,而是另外包成紙包。 后來因布袋規格變更,不易單行包裝,于是決定將芝麻、鹽等按比例混合到炒面內,不另包紙包。
煮肉的原材料是牛肉、豬肉,程序和質量也都有嚴格的標準。 “煮肉標準:(1)熟肉每塊大小以一斤為原則,不宜過大或過小。 (2)按十斤生肉以四兩鹽、五錢大料煮成熟肉。 (3)不要頭爪和大小骨(只要凈肉),毛要去凈。 (4)以煮熟為原則,不宜過爛。 (5)煮熟后晾干,待冷(最好隔宿)裝箱,并要注意衛生。 ”[9]煮肉時可以直接用醬油煮,并規定每二斤生肉交回一斤熟肉,這是最低標準。 志愿軍收購的干菜品種以豆角、茄子和蘿卜條為主,其中蘿卜條的數量不能超過1/3,質量上要求干凈和十分干燥,防止裝包之后變質霉爛。
志愿軍的糧食種類相對比較單一,但也是受環境所迫,在條件稍微允許一點的情況下,后勤人員總是想方設法為志愿軍改善伙食。 毛主席在得知志愿軍供給困難營養不良的時候,關切地說:“應該給戰士們增加營養,給戰士們每天吃一個雞蛋,這我們還是可以辦得到的吧! ”[10]610雞蛋是有的,只是運到前線很困難。 后勤人員幾經琢磨,最后將雞蛋做成雞蛋粉供應前線部隊。 到戰爭后期進入陣地戰,后勤補給相對穩定的時候,花生、黃豆、新鮮蔬菜及動物肝臟等營養食品也從國內運往前線,只是數量非常有限。
1950年12月10日,沈陽市委在給東北局的總結報告中匯報了七天內的煮肉炒面成果。 煮肉任務是熟豬肉、牛肉共42000斤,實際完成數量是44510斤,炒面任務400000斤,在匯報之時已完成360000斤,其余數字預計一二日內即可完成并超過任務數量[11]。 1951年10月,東北軍區后方勤務部給東北人民政府發函,請求協助解決冬季軍需肉食問題。 10月5日提出需求,要求11月20日、11月30日各交付煮熟豬肉500萬斤,12月10日交付1000萬斤,12月20日再交付500萬斤。 兩個半月之內,東北人民政府需要為志愿軍提供2500萬斤的煮熟豬肉[12]。 1951年,沈陽市完成炒面任務2910715斤[13]。 在今天,一個現代化的食品加工企業一天的生產量便可達萬噸,我們難以想象出物資匱乏且機械化水平極其落后的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為了保證志愿軍的軍糧供應,付出了什么樣的努力。
三、改進后勤 保障供應
抗美援朝戰爭中,我方武器裝備水平與美軍相比差距懸殊,制空權更是被敵方牢牢占據。 志愿軍剛入朝時,敵軍投入朝鮮戰場的各種飛機有1100余架,其中直接用于支援其地面部隊的僅占很小一部分,絕大部分都用于破壞志愿軍的后方。 志愿軍入朝時共有運輸車1300多臺,第一個星期就損失了217臺即總數的1/6,其中82.5%是被敵機打毀的。 在前三次戰役期間,東北軍區后勤部向前線運輸的大批物資,由于敵機轟炸,大部分被積壓在鴨綠江邊和鐵路沿線,不能及時運到部隊。 第四次戰役開始時,敵人參戰飛機由1100架增加到了1700架,由對后方的普遍轟炸,轉到重點破壞我軍的運輸線,車輛和物資損毀嚴重[14]572。
志愿軍沒有防空力量的保障,公路運輸線長達數百公里,后方供應物資只能有百分之六七十到達前線,百分之三四十在途中被炸毀。 每次戰斗發起前,除汽車裝滿、馬車裝足外,人員還加大攜帶量,一個戰士攜行量達六七十斤。 然而,即便志愿軍戰士在戰斗開始前將隨身攜帶的炒面袋子裝滿,也只能保障七天的口糧。 過了七天,糧食和彈藥都需要補給,否則就會嚴重影響部隊的作戰。 敵軍經過幾次戰役的摸索,掌握了志愿軍供給的規律,針對“七天攻勢”的特點,部署有針對性的戰術。 因為供應困難,前線志愿軍的口糧常常只有單一的炒面,“一口炒面一口雪”就是志愿軍日常飲食狀況的真實寫照。 因為營養成分單一,嚴重缺乏維生素,造成大量的志愿軍戰士得了口角炎、夜盲癥。
戰場供應有著特殊的含義,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有吃、有人、有彈藥就行了那么簡單。 籌集物資是后勤的工作難點,但在朝鮮戰場上,順利地把準備的物資運到指定地點是難上加難。 洪學智將軍在回國向周總理匯報志愿軍后勤供應的問題時提到:“志愿軍沒有防空力量,公路運輸線長達數百公里。 第三次戰役時,前面兵站與后面的兵站相距三四百公里,形成中間空虛,前后脫節。 另外,后勤高度分散,也沒有自己獨立的通信系統,常常聯絡不上。 ”[15]566為了解決志愿軍后勤保障的困難,1951年5月19日,中央軍委作出《加強志愿軍后方勤務工作的決定》,成立志愿軍后方勤務司令部,負責管理朝鮮境內一切后勤組織與設施。 后勤司令部根據戰局的發展情況,并結合戰場的各種現實條件,提出了一種分區供應與建制供應相結合的供應體制方案,大大解決了戰場供應困難的問題。
檔案論文范例:當前檔案管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運輸的問題解決后,糧食的保存也是一項難題。 敵軍深知部隊沒有補給就沒有戰斗力,瘋狂對志愿軍集結作戰物資的地點進行空襲,我們的后方遭到了敵人連續不斷的、毀滅性的轟炸。 為了保存物資,志愿軍后勤部隊開始大規模建設地下倉庫和挖掘開式的半地下庫。 地下洞庫建成后,志愿軍的儲備能力大大增強。 后來,毛主席知道了這個方法,在開會時高興地說:“吃的問題,也就是保證給養的問題,很久不能解決。 當時不曉得挖洞子,把糧食放在洞子里,現在曉得了。 每個師都有三個月的糧食,都有倉庫……”[16]614
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時刻,糧食的籌集、運輸和保存等各個環節都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 但在中國人民強大的意志和無盡的智慧面前,再大的困難都能夠想盡辦法克服。 大后方的民眾節衣縮食夜以繼日為前方將士準備糧食,戰場上的后勤人員千方百計絞盡腦汁把糧食送到前線志愿軍的手中。 全國人民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只為了心中共同的信念,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
參考文獻
[1]社論.中國人民志愿部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意義[N].人民日報,1950-11-16(1).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66-69.
[3]遼東省人民政府為組織糧米加工業為軍糧加工由:1950-11-25[A].沈陽:遼寧省檔案館.
[4][11]沈陽市煮肉炒面工作報告:1950-12-10[A].沈陽:遼寧省檔案館.
[5]東北人民政府為通知關于熟肉及包裝規格由:1950-11-12[A].沈陽:遼寧省檔案館.
[6][7]東北糧食管理局關于炒面任務執行辦法問題的函:1950-11-20[A].沈陽:遼寧省檔案館.
[8]東北區糧食管理局為通知改變炒面袋并其包裝之規格由:1951-03-21[A].沈陽:遼寧省檔案館.
[9]東北人民政府為通知關于熟肉及包裝規格由:1950-11-12[A].沈陽:遼寧省檔案館.
[10][14][15][16]洪學智.洪學智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
[12]東北軍區后方勤務部為請政府協助解決冬季軍需肉食問題的函:1951-10-06[A].沈陽:遼寧省檔案館.
[13]東北區糧食管理局關于沈陽市炒面的總結:1951-12-21[A].沈陽:遼寧省檔案館.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bj-ticket.cn/jjlw/26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