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rzjjb">
<address id="rzjjb"></address>

<address id="rzjjb"></address>

      <noframes id="rzjjb"><address id="rzjjb"><nobr id="rzjjb"></nobr></address>

      國內或國外 期刊或論文

      您當前的位置:發表學術論文網經濟論文》 深度融合與業態創新關于“十四五”期間出版融合發展的思考> 正文

      深度融合與業態創新關于“十四五”期間出版融合發展的思考

      所屬分類:經濟論文 閱讀次 時間:2021-01-21 10:01

      本文摘要:摘要十三五期間,出版業融合發展理念逐步明晰,產品形態與產業規模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也存在業態創新不足、融合度不高、產業環境不健全等問題。十四五期間,出版業應抓住新興數字技術和高質量發展理念帶來的新機遇,聚力于業態創新與深度融合,大力推進內容

        摘 要 “十三五”期間,出版業融合發展理念逐步明晰,產品形態與產業規模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也存在業態創新不足、融合度不高、產業環境不健全等問題。“十四五”期間,出版業應抓住新興數字技術和高質量發展理念帶來的新機遇,聚力于業態創新與深度融合,大力推進內容富媒體化、產品與服務多元化,形成線下線上相結合、產品與服務相結合的多元化商業模式,全力推進生產經營、考核評價、投融資等機制創新,實現傳統產品與新興業務研發經營一體化、內容生產與技術研發一體化、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管理一體化、自主建設與資本助力一體化,推動融合發展向縱深邁進。

        關鍵詞 “十四五”;出版;融合發展;業態創新;高質量發展

      學術出版融合

        “十三五”期間,出版業加快了融合發展步伐,推動數字出版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產業轉型升級打下了堅實基礎。“十四五”即將到來,隨著新興數字技術突飛猛進,中國經濟發展全面轉型升級,出版業面臨著更高的轉型發展要求。只有不斷總結前期經驗,更加聚力于推動出版融合向縱深發展,實現業態創新,才能實現出版業高質量發展。

        1 總結“十三五”,查找不足,明確融合發展的基準與定位從出版業融合發展歷程來看,如果說“十二五”期間是出版業推進數字化轉型的起步階段,那么“十三五”期間就是融合發展理念逐步明晰,產品形態與產業規模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期。

        1.1 “十三五”期間出版業融合發展取得的成績

        1.1.1 深化融合發展理念,形成健全的產業發展環境從廣義上講,出版業融合發展的含義豐富,外延廣泛。一方面,是指各種新聞出版產品的業內融合,如書、報、刊的融合,甚至電臺、電視臺等的融合,這也是國際上媒體融合的通常含義。另一方面,是指出版與其他各領域的相加相融。

        例如,出版與文化創意相結合,可以圍繞內容IP資源,向影視、游戲等眾多文化產業延伸;出版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可以催生新的媒體產品與業態形式,實現產品服務升級和產業邊界擴張;出版與實體產業相結合,可以提高相關產業的文化含量,賦予實體產業新內涵,實現新價值,這幾年興起的文化地產、文化公園、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均屬此類。當前出版業融合發展的重點是,在新興數字技術迅猛發展與文化消費場景大變革的背景下,出版業如何謀求生存與發展,更好地擔負起歷史使命。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媒體融合”理念,對融合發展給予了明確定義。

        《意見》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適應媒體格局深刻變化、提升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舉措”,“要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移動客戶端、手機網站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提高技術研發水平,以新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1]2015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負責人就《意見》答記者問時明確指出,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是“立足傳統出版,發揮內容優勢,運用先進技術,走向網絡空間,切實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2]

        2016年,“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媒體融合發展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設‘內容+平臺+終端’的新型傳播體系,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和傳播載體。”[3]因此,出版業融合發展的核心,就是聚焦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新需求、新動能,加強內容與技術融合,圍繞“互聯網+”的時代主色調推進出版業態創新。在《意見》的基礎上,“十三五”期間又先后出臺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新聞出版業數字出版“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關于深化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的通知》等若干政策,出版管理部門推動傳統出版業轉型的力度逐步加大,推動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健全,融合發展成為出版業的共識。

        與此同時,出版業在產業標準化建設、數字版權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改進顯著,為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在出版內容與技術結合方面,陸續制定《內容資源數據化加工》《數據加工規格》和《數字出版產品內容標引規范》等標準,為形成完整的內容數字化加工規范系統奠定了基礎。在產業拓展方面,發布《新聞出版知識服務系列標準》,推進《中國出版物在線信息交換》行業標準(CNONIX)和ISLI/MPR標準在行業內的應用,為產業鏈延伸奠定基礎。

        在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實施“數字出版千人培養計劃”,北京等地區建立了數字出版高級職稱考核評定體系,階梯式培養融合出版領軍人才、骨干人才與專業人才。在產業探索方面,陸續實施“國家數字復合出版系統工程”“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工程”“中華字庫工程”,建設“國家出版融合發展重點實驗室”,將出版實踐與高?蒲邢嘟Y合,探索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的融合路徑。這些舉措都為出版業深化數字化轉型升級、促進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1.2 融合發展成效逐漸顯現,產業規模與產品形態取得突破性進展從產業規?,數字出版等新業態發展迅猛。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0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規模為9881.43億元,較2018年增長11.16%,[4]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增長極。同時,從出版傳媒上市公司財報中也能看出,數字出版等新業態的營收規模不斷擴大,利潤占比不斷提升。

        如中文傳媒2016年至2019年的年報顯示,新業態收入(指影視、藝術品、新媒體、游戲及互聯網)普遍占總營業收入的20%以上,其中,2016年新業態產值48.5億元,占比超過37%。[5]從產品形態看,數字出版產品逐漸由起步階段的電子書擴展到數字報刊、有聲書、網絡動漫、音視頻網絡課程、網絡直播、數據庫、網絡信息服務等。產品形態的日漸豐富進一步提升了閱讀體驗,為讀者提供了更好的視聽享受。隨著得到、喜馬拉雅、知乎等知識服務平臺的崛起,出版業加大了與音視頻平臺的合作,構建講書、聽書、售書一體化的知識服務鏈條,加速向知識服務提供商轉型,“傳媒+互聯網”“傳媒+金融”和“傳媒+服務”的發展趨勢逐漸顯現。從2015—2019年主要出版類上市公司財報中可以看出,中文天地、鳳凰傳媒、中南傳媒、長江傳媒等出版類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中均出現了一些新的業態。

        1.2 “十三五”期間出版業融合發展的不足“十三五”期間,出版業融合發展方向逐步明晰,產業規模與產品形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傳統出版單位轉型升級、融合發展邁上了新臺階。然而,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出版業融合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業態創新不足、深度融合不夠、產業環境不健全等。

        1.2.1 業態創新不足

        從新興產業結構來看,數字出版等新業態爆發式增長,傳統出版業普遍參與度很低,基本處于邊緣化地位。從歷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來看,全國數字出版產業的主體是移動出版、網絡游戲和互聯網廣告,互聯網期刊、電子書、數字報紙等與傳統出版業關系緊密的業務,收入占比很小,且從2014年2.06%一路下滑至2019年的0.90%。其他領域,如移動出版、網絡動漫、在線教育等,雖然有傳統出版業介入,但普遍參與度很低,處于邊緣化境地。這種邊緣化更突出地表現在主流網絡平臺、手機APP、自媒體平臺的占有與影響力上。

        雖然在專業知識服務方面,傳統出版企業開發了不少有影響力的平臺,如人民衛生出版社的人衛臨床知識庫、在線考試培訓平臺、醫學教學素材庫等,人民法院出版社的“法信”平臺,知識產權出版社的知識產權運營平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皮書”數據庫,中華書局的“籍合網”,等等,都在專業細分領域取得了一定影響力。

        但在大眾閱讀與知識服務領域,傳統出版企業卻乏善可陳。從APPSTORE的下載排行看,即使在出版企業最擅長的閱讀領域,排名相對靠前的閱讀類APP也僅有《三聯生活周刊》的“中讀”,廣東出版集團的“新周刊”“時代財經”,商務印書館的“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產品,且下載量與互聯網公司的閱讀類APP無法相比。在當前熱門的新聞、短視頻、聽書、游戲、工具、知識服務、在線教育等領域,更是難覓出版企業產品蹤跡。這充分說明了出版企業對互聯網流行文化服務、主流文化服務的切入不夠,離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占領互聯網輿論引導主陣地要求,差距還很大。

        從出版業營收結構來看,新業態雖然逐漸成長,但總體規模還較小,遠未達到支撐產業轉型的目標。近幾年上市的出版企業中,除中文天地因智明星通游戲公司使得網絡游戲的利潤占比較大之外,其他上市公司的收入主體仍然是圖書、期刊的銷售,包括數字閱讀、網絡游戲、影視、在線教育等在內的各類新業態收入的利潤占比普遍較低,一般僅為1%左右。這其中雖然有統計不全、口徑差異等原因,但仍能反映出出版業的業態轉型進展緩慢、融合發展不夠的客觀事實。

        1.2.2 深度融合不夠從產業鏈各環節看,編、印、發等環節的融合發展程度還不高,普遍存在“兩張皮”現象。在5G、人工智能、大數據、AR、VR等新技術與各行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出版業的編、印、發環節基本上沿用過去的運作方式,技術轉型與革新力度不夠。經營理念上,出版業沒能以互聯網思維優化資源配置,產品生產及經營活動往往是新興與傳統“兩張皮”,交融互動不夠。更重要的是,受傳統出版理念束縛,對如何利用新興數字技術拓展知識服務的理解還不深,在提升知識服務發展動能、促進知識內容供給側改革方面未有實質性跨越。在組織架構與經營機制方面,出版產品與融合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不吻合,出版企業內部新業態發展基礎不扎實。

        1.2.3 產業環境不健全從產業環境看,政策、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仍不能滿足融合發展需要。在政策扶持方面,盡管出臺了許多舉措,實施了系列化工程,但項目成果的產業轉化和市場化運作并不理想,不少項目并未實現產業化營收,資金與扶持的杠桿作用和撬動作用并沒有在實踐中充分體現出來。在產業支撐環境方面,數字版權保護力度不夠,數字資源盜版及互聯網免費模式阻礙出版業內容數字化、網絡化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適應出版融合發展業務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依然滯后,傳統出版企業的人才管理與激勵機制的不健全,以及容錯、試錯機制的缺失,都影響了融合發展的進程。上述問題表明,出版業融合發展任務依然艱巨。“十四五”期間,出版業要把握技術發展機遇,緊跟經濟社會發展變革,推進業態創新,促進深度融合,轉變經營與服務模式。

        2 抓住技術創新機遇,貫徹高質量發展理念,為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總體來看,“十四五”時期是出版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出版業面臨的兩大時代背景——新興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理念的全面落實,這必將為出版業融合發展帶來新理念,注入新動能。

        3 聚焦科技融合,聚力業態創新,推動融合發展邁上新臺階目前,傳統出版業的主要產品為圖書,主要收益來源于圖書銷售,這種產品形式與產業結構在互聯網時代遇到了很大挑戰;ヂ摼W不僅是一種獨立的創新技術,更是社會經濟運行的新基建,作為各行業共同發展的底層技術基礎,互聯網的發展一方面創造了線上文化服務新需求,另一方面為傳統產業賦予網絡服務能力,有效促進業態創新,推動并形成跨界經營的產業發展模式。“十四五”期間,出版業必須借力互聯網等新興數字技術,全力推進從內容到產品的轉型升級。

        4 加強機制創新,推進深度融合,為融合發展做好保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加快推進媒體的深度融合。習近平同志也在多次講話中強調,媒體融合要盡快從相“加”階段邁向相“融”階段,從“你是你、我是我”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進而變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對于推動融合發展向縱深邁進,不僅需要宏觀上的產業政策扶持和產業環境拉動,更需要企業內部機制的創新,要激發企業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關于實現融合發展的路徑,習近平同志的指示也很明確,即“要堅持一體化發展方向,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能。”[14]從出版企業實際情況來看,出版業融合發展的核心是將互聯網思維與傳統出版理念深度融合,推進內容研發、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機制創新。

        4.1 以全媒體運營機制建設為核心,創新生產經營組織體系,促進傳統產品與新興業務研發經營一體化傳統出版企業融合產品不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出版企業在生產經營中以圖書策劃為主,主要考慮圖書的內容、形式及營銷等需求,而把融合產品作為配套產品、附加產品。因此推進深度融合,出版企業必須在生產經營全流程中推進一體化機制。第一,創意策劃一體化。圖書和數字出版產品雖然存在著一體兩面的共生關系,但二者在產品內容、設計及營銷策略方面有很大差異。圖書基本上以單品形式存在,整本書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內容體系,強調單品思維;而融合化的數字產品往往是系列化內容與產品的集成,強調項目思維、平臺思維。因此,就內容策劃而言,融合產品更需關注內容的專業化、垂直化,力求形成有深度、有延展的內容生態體系。同時,圖書和數字出版產品的服務持續性不同。

        一本書只要付印上市,其編輯工作基本畫上了句號,而數字出版產品有一個長期的不斷優化完善的過程。在內容表現形式上,數字出版產品越來越呈現出文字、圖片、音視頻相結合的富媒體化傾向。因此,出版企業要做好融合產品,就必須突破其作為圖書附庸的生產理念,通過一體化策劃,從生產源頭上就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第二,生產研發過程一體化。就絕大多數出版企業而言,數字內容與圖書內容相關性很大,應圍繞共同內容,打通二者的生產流程,形成內容共建共用模式。目前,許多辭書類出版產品基本實現了這一目標,部分教育類出版產品也正在形成與紙質內容相結合的數字內容積累機制,但就出版業整體而言,生產的“兩張皮”、重復加工現象依然普遍。同時,出版企業要注重采用信息網絡技術,在內容資源數據庫化的基礎上,構建基于云計算、跨平臺的編纂方式和云知識服務模式,打造“一次制作、多元發布、多重利用”的全形態內容生產發布平臺,實現內容資源多樣化輸出。

        融合發展論文范例:智庫與情報機構融合發展模式研究

        5 結語

        “十四五”期間,出版業應抓住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并深入滲透各行業的歷史機遇,立足于生產關系適應新生產力發展要求,在國家相關融合發展政策和“全員、全程、全息、全效”四全媒體思想指導下,深化出版領域的改革創新,推動傳統出版向融合出版、智能出版發展轉型,從而實現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指導意見審議通過[EB/OL].(2014-08-21)[2020-12-21].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821/c172318-25511854.html.

        [2] 新華網.有關負責人就《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5-04-09)[2020-12-2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09/c_1114918249.htm.

        [3] 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2016-03-17)[2020-12-21]. 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4] 魏玉山.步入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數字出版——2019-2020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EB/OL].(2020-12-21)[2020-12-21]. https://www.sohu.com/a/439641611_120060294. 

        [5] 新華網.2019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收入規模近萬億[EB/OL].(2020-12-01)[2020-12-21].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20-12/01/c_1210910688.htm.

        作者:宋吉述  朱 璐

      轉載請注明來自發表學術論文網:http://www.bj-ticket.cn/jjlw/25591.html

      美女胸又大又黄又www的网站